审计实务
基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审计要点(一)
添加日期:2015年12月15日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第72号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公立医院、非营利医院执行《医院会计制度》,公办大中专院校执行《高校会计制度》,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本文仅介绍除医院、事业单位外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审计业务。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一些以行业或专业业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将继续获得财政扶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还是以财政补助为主,事业收入往往是国家给政策的收费项目,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经营运行的也是国有资产。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加强对事业单位财政补助资金监管。《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以综合预算管理为主要目标,按受托责任观设计的,强化了财政收支的核算。财政部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引入注册会计师开展财务收支审计,是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促进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强化公共财政资金的监督。
围绕事业单位收支核算特点,分析审计风险
首先,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所谓核定收支,是以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依据核定收支;所谓定额或定项补助标准是根据事业特点、事业计划、事业单位收支状况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定额或定向补助,事业单位就有可能多报事业计划,少报收入,编造项目。
其次,事业单位以前是设两套账,一套财务账,一套基建账。在执行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有的没有全面清产核资,部分事业单位房产已交付使用,长期不办理房产证,房产用于出租,固定资产和出租收入均不入账;有的事业单位将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作为抵押物对外抵押或担保。
再次,事业单位基础管理薄弱。不少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的账目不建,隐瞒资产、虚报业绩、造成账实不符,社会资源损失浪费严重。
最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有可能导致部分事业单位应付未付、应收未收的款项不做收支处理,甚至经营收支核算也存在跨期入账,核算不实的情况。
事业单位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事业单位审计内容主要是审查年度财务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审查表内关系是否平衡,账表、账证、账实是否相符,上下年度数据是否衔接一致以及报表间数据勾稽关系的合理性。
事业单位审计首先要分析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构成特点是:长期投资、应缴国库款一般不存在,存货、应缴财政专户款、应缴税费、事业收入一般不会太多,固定资产可能占的比重大,专用基金可能占有一定的比例。对此,可根据该特点,整体浏览会计报表,分析是否存在异常。
其次是分析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从总体上把握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和收支结果。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一是要将财务报表决算数据与预算数相比,看有无差额,了解形成差额的原因;二是预算执行结果与前三年对比,看有无特殊变化,询问变化原因。
通过分析财务报表构成、预算执行情况及报表项目变动情况,确定事业单位审计的重点。
(一)审查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审计事业单位有无年末低报事业、经营等收入,编制赤字预算;检查事业单位财政支出决算的真实性,年终收支结转时是否计提费用造成超支,争取预算指标。
预算收支情况的审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财政部门把对事业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事业性收费收入要上缴财政专户并等财政返还后才能回到事业单位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只是事业单位所获得的一个财政授权支付额度。
事业收入审计的重点是政策性、合规性、完整性、及时性。获取价格主管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抽查收费内容是否与收费许可证一致,实际收费与收费标准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超标准收费;关注事业单位票据的使用,财政监制票据用于预算资金的收取开具,结算凭证限用于各种往来款项;检查事业单位收费是否使用 “财政票据监制章”的票据,有无领票未登记、用票未注销、存根未保管;检查是否存在用“结算凭证”收费,有无白条或自制收据收费;检查收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有无将收入作为“其他应付款”延缓上缴财政专户。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目标就是为实现事业目标,合理合法地使用好财政拨入的经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支出是全口径的,每一项支出都必须纳入预算,并且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同时还对事业单位支出进行了重新分类,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事业支出审计的重点是合规性、分类和列报。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务经费。审查事业单位基本支出核算和决算与预算口径是否一致,是否将住房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所有支出项目全部纳入事业支出核算;事业单位是否按预算和规定的用途使用经费;审查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维护费和其他费用,是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有无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审查事业单位商品采购、设备购置、房屋装潢、车辆大修等是否属于政府采购范围,是否进行了招标和政府采购;审查有无超预算列支办公费、会议费、接待费、差旅费、劳务费、出国费、咨询费等支出;审查费用支出的单据内容是否详实、清晰、合乎逻辑,审查事业单位是否存在大额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有无以对附属单位补助名义将财政性资金滞留在附属单位列支。
审查项目支出。项目经费是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经费,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并定期向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报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审查项目申报文件内容与实际执行结果是否一致,实际支出与预算项目金额是否一致;审查项目经费的合同条款、实际采购的设备材料与预算中的项目明细、招标文件中合同条款是否相符;检查有无虚报项目支出,争取财政补助;审查有无项目之间调剂使用资金、打包合用资金,查找调剂项目和打包项目的原因、占用金额和使用情况;检查有无在项目支出中列支事业支出,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的情况。
审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事业支出科目。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核对预算数与当年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在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核对预算数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的差额;审查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结合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的审计,核对与预算数是否相符,查找原因;采用财政专户返还方式管理的事业收入,是否按照实际收到的返还金额确认收入;确认年末注销额度是否计入财政应返还额度,防止年终结转时突击超支。
(二)审计资产、负债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审计内容和重点是所有权、完整性、准确性。
一是审查零余额用款额度账户。检查事业单位开设银行账户是否经财政部门同意和人民银行批准;零余额用款额度账户是否取得开户许可证,是否履行有关批准手续;检查撤销的零余额用款额度账户手续是否完备;检查是否存在零余额账户与基本账户混为使用;检查财政支付申请,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凭证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有无套出、借用、转移资金。
二是审查固定资产。首先是审查国有资产的安全性。获取账面房产所有权证,检查有无抵押或担保事项;审查事业单位对外出租资产是否经财政部门批准。其次是抽查盘点大额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资产是否账实一致。再次是检查国有资产的完整性。账面有房屋出租收入,但没有相应的房屋账面记录,可能存在已竣工但未办理产权登记及入账手续;实地察看事业单位现在及过去曾经的办公场地,记录房产数量、座落、新旧程度及用途,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明细账核对,检查有无捐赠资产长期置于账外,无人监管;察看事业单位店面房及住宅性用房,检查事业单位租金收入是否入账;实地盘点车辆,如果存在数量盘亏,有可能是变卖报废车辆,账面未作处理。
三是审查在建工程。审查是否经发展规划部门批准,关注是否履行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程序,是否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取得建筑安装工程价款结算单和竣工验收报告和工程质量备案表,检查预付工程款是否符合工程合同的进度以及待摊投资是否按照科学的方案分摊计入相关的施工项目中。
四是审查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检查事业单位是否按照规定的折旧年限和折旧率计提折旧并按照使用对象准确记入相应的事业支出、经营支出,防止事业单位按照旧会计制度不提折旧。
五是审查负债项目。事业单位的负债,包括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应付职工薪酬及其他应付款等。
事业单位负债审计的重点是国有资产收益的完整性以及事业单位是否利用往来款坐支费用。
其他应付款的审计要列出明细清单,调查取证并界定资金的性质,确定是往来款还是零星收入;检查有无将房产出租收入、车辆出售收入、废品收入等记入其他应付款,长期挂账;检查有无将附属单位缴款挂其他应付款,在附属单位列支办公费、业务招待费;将事业单位其他应付款与附属单位核对,附属单位其他应付款小于事业单位其他应收款,则有可能是事业单位虚开发票以会议费、招待费、维修费等各种名义虚列支出。
事业单位的职工薪酬按人事部门核定的实有人数由财政直接支付,实有人数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单据核对,本期人员有变动、工资有调整的,应获取人事部门的相关文件。核实工资发放是否遵循了有关工资制度,有无超过工资总额范围和不应列入工资的其他开支;核实补助工资是否按规定的标准范围发放,有无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