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
生产制造型企业供应商管理如何进行内部控制?(三)
添加日期:2016年03月03日
(三)供应商的分类分级管理缺失
企业基于自身的管理手段及方法的限制,往往希望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对供应商进行管理。这种一刀切的管理现状也是企业管理的误区之一。生产制造型企业存在采购物资种类多、数量大、需求不一的特点,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显然不适用。大多数生产制造型企业未对采购物料及供应商进行有效的分类,而更多的是对采购人员进行分类。由不同的采购人员各自负责某一类型物资的采购、供应商的选择等,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分析配置机制。各采购员采取统一的供应商管理及采购模式,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采购效率低下。在此种管理模式下,企业无法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配置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单次采购时更多以采购员进行询比价来决定相应的供应商,更容易滋生采购舞弊事件。
(四)特殊供应商难以管理
企业中或多或少总存在部分特殊供应商,即独家供应商、客户指定供应商等关键供应商。企业采购部门对此类供应商一般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此种情况以生产设备采购为主。部分企业基于建厂初期或生产工艺的需求选择设备供应商,在后期的设备采购或零部件维护过程中,容易长期依赖同一家供应商,并称之为技术要求,导致相关设备或部件采购缺乏有效的市场询比价,未能拓展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此外,存在部分供应商由客户指定需求,要求特定供应商供货的现象。
此类特殊供应商对企业而言,通常相对强势,在管理难度上相对较大,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企业采购部门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管理态度。
(五)供应商的考核评估机制缺失
企业供应商管理部门在谈到对供应商的评估选择时,经常听到一句话“这家供应商已经合作十几年了”,“我们长期合作很久了”。然而对这些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产品交货周期及成本价格却不一定非常熟悉。在供应商的绩效评估中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1.原始记录不全。多数企业对于供应商的供货资料记录不全,对于供应商的交货及时率、质量合格率及成本价格、售后服务等信息记录均缺失,无法形成有效的评估考核机制。企业在实际过程中,更多的是按照单笔订单合同对供应商进行处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以合同进行考核,对于供应商的整体评估工作却未进行,导致许多供应商更注重对采购人员的人情公关,而不是对自身供货的提高,因此也增加了企业的采购成本。
2.评估部门设置不合理。对于部分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评估考核,仅由采购部门一个部门来进行评估考核,质量部门、使用部门未能有效参与考评,整体考核机制流于形式。
3.考核指标设定不合理。最常见的情况即仅有定性指标,无定量指标;其次,定量指标的设定不合理,考核要素不全。
改善生产制造型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常见问题,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情况,建议生产制造型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供应商管理工作。
(一)建立清晰明确的供应商管理架构
建立明确的供应商价格及职能管理部门。企业首先应明确对供应商管理的具体维度,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管理部门并赋予相应职责,明确具体的管理内容及信息传递机制;对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固化培训,形成多部门协同合作的供应商管理机制,避免出现职责不清、权责交叉或责任推诿现象。
一般企业可由采购部门牵头负责,组织设计部门、质量部门、生产部门及审计部门共同对企业供应商进行管理。采购部门负责供应商的市场寻源、准入考察、日常档案信息维护管理等工作。设计部门负责协助采购部门对新进供应商进行选取,从产品需求及生产能力方面出发,进行考核评估。质量部门及生产部门则主要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及生产能力进行准入评估,同时负责对供应商供货的质量信息及售后服务信息进行及时记录。审计部门则可以对供应商供货价格等进行市场行情的监督,同时对供应商的选取过程进行监督审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