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
国务院参事刘桓:“营改革”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添加日期:2013年08月06日
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营改增’扩围与财税改革”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营改增”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财政体制的建设
网友海小棠:人民日报刊发文章中提到“营改增”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财政体制的建设,请问您该如何解读?
【刘桓】:近20年来,中国税收体制改革速度相对较快,而财政体制改革速度慢,二者之间就产生了改革的脱节。目前我们有很多的补救措施毕竟不能长远,这对税收管理是很不利的,因此目前增值税倒逼而且呼唤着下一步的改革,要在财政体制方面做大调整,这就是“营改增”对我们财政体制的建设的意义。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当中的很多领域不享受到增值税这样一个优质税种。而且,中国服务贸易不断在向国外推展,如果没有增值税,在退税方面会产生很大困难。这就使得我们整个经济发展方式不太有利于现代化二产不断淡化,三产比重不断提高的大的趋势要求。所以,“营改增”实际上也在释放着这个改革红利。
“营改增”后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还在探讨之中
网友一切随便:税制的变化涉及到国地税交接的问题,地方税收不就受影响了吗?您怎么看待中央和地方在财税方面的博弈?
【刘桓】:“营改增”以后确实涉及到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税收的比例,财力使用的范围和权限。目前在试点一个基本解决方法就是坚持税收归属不做变更的一个暂时的政策。比如营业税是地方税收,改成增值税以后,在试点阶段还是由地方入库。这样一来,税制改革不会直接影响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但是从长远看,恐怕这个做法不行,因为税收是要统一的,财政体制是需要变化的。总之,这些年如果转移支付过多,会使得中央地方分配关系比较畸形。比如比例不合理,中央拿的财权太多,会形成地方保护,会形成一些部门寻租,乃至于舞弊,这样使得合理财政体制建立受到很大障碍。随着“营改增”不断进行,这方面内容正在探讨之中。
“营改增”最初会经历阵痛,要先舍后得
网友魂灵几多钱:有没有这种可能“营改增”减税的效果出来了,但地方政府巧立名目,把“税”变成各种“费”?
【刘桓】:这些问题和“营改增”没有直接联系的。目前“营改增”本身是充分照顾到地方利益的,所以,地方政府不必要担心“营改增”改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配关系。但是, “营改增”以后,地方的财政收入静态确实是要减少,比如北京“营改增”以后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少大概有一百多亿,像上海这样的地方,大概减少两百亿元。这时候,首先中央政府对转移支付方面给予更多的照顾,第二,从短期来看,政府的收入会减少,但是从拉动经济,搞活企业角度去讲,税收又会变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取舍的关系,要先舍后取。因此可以这样说,在“营改增”最近的一二年之内,恐怕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会有一个阵痛,阵痛过去以后就是坦途。
政府下决心要把小微企业搞活,希望更多企业进入受益范围
网友呼风唤雨的小周:8月1日起部分小微企业暂免增值税营业税,不少评论说是个“看上去很美”的政策,真正从中受益的小微企业能有多少?受益面是不是过窄了?
【刘桓】:从今天开始,小微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政府已经下了很大的决心。因为这项减税使得政府的收入减少保守说300亿以上。这就说明,确确实实政府是下决心要把小微企业搞活。这次对小微企业实行这个办法,实际上还要进一步地推行对小微企业减负的既定方针。总体来说,这个政策本身取向是没有错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到受益的范围。但是,我们要考政府的财政的承受能力。今年下半年经济发展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财政收入增幅放缓,财政支出压力又很大,所以政府要考虑到这两方面平衡的内容。如果在财政收入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支出又减不下去,势必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大家对于目前政府减收的初衷是理解的,但是力度多大是要算帐的。
“营改增”会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网友尽欢颜:“营改增”对于整个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有什么意义?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为什么不能只靠大规模投资刺激?
【刘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过去主要靠大规模投资,但是大规模投资会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国家资金投入以后有没有效果,第二会造成在投入期间,大量的投入没有产出,比如通胀,引发尤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营改增”在其中作用,一是会倒逼着整个的财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因为“营改增”基本的想法还是实现整个所谓的结构减税的重要举措,结构减税是有着眼点的。所以,“营改增”首先对企业有好处,第二,这个改革对我们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意义很大,“营改增”一旦在全链条或者全流通实现以后,层层抵扣税款,避免重复征收,让个生产流程更加顺畅。大家可以期待,这个改革将对我们整个体制改革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