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缩水的三公经费:近年公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减少10亿
添加日期:2018年07月04日
6月20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1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他说,2017年,中央本级 “三公” 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3.6亿元 (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比预算数减少17.87亿元。
从2011年起,中央各部门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和预算,至今已有七年,每年公布的预算数和决算数均在不断下降。从决算数来说,2017年,中央本级 “三公” 经费决算数为43.6亿元,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是93.64亿元,前者比后者减少了一半以上。从预算数来说,中央本级2018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58.8亿元,与2012年的拨款预算79.84亿元相比,也减少了21亿元。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三公”经费的减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二是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减少。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应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他说,“三公”经费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严格控制,另一方面也因为市场价格等因素的下降。“如果市场价格上行,可能经费会有一定的波动。”
从公开到细化
中央各部门陆续公开“三公”经费是在2011年。2011年5月,国务院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4张预算表首次公开。2010年,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中央财政预算12张表格全部公开,内容涵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公开财政预算的举动也逐渐蔓延到了中央部门和各省。2010年,在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98个中央部门中,有75个公开了部门预算。18个省(区、市)财政也公开了本地区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
2011年,27个省(区、市)财政进行了公开,20个省(区、市)公开了省直部门的部门预算。国务院就此提出,98个中央部门都应公开部门预算和决算,并且公开“三公”经费的预算和决算。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应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相应的信息。
当年,最先公开“三公”经费预算的是科技部,有关描述只有一句话: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第二个公开“三公”经费的是中国工程院。相比科技部,他们不仅公开了当年预算数据,还公开了2010年的决算数据。
之后,陆陆续续有一部分中央单位公布了数据,大多公布的只是简单几个数字,审计署却是其中的例外。“‘因公出国’花费,总数617万元,69个组团368人次。‘公车’经费,车辆购置支出115万元,新购轿车2辆(每辆25万元)、小型客车1辆(每辆27万元)、越野车1辆(每辆38万元);实有公车206辆,平均每辆车运行维护费5.41万元。‘公务接待’经费,涉外接待支出140万元,接待国外来访24个团组139人次。”
最终,共有94家中央部门在2011年7月公布了“三公”经费,这其中,有一些部门选择了在周五、周末或者晚上公布,公布后也只是放在了官网的不显眼位置。
一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其实在预算中并没有“三公”经费的科目,所以中央各个部门都是从总预算中将关于接待、出国、用车的经费剥离出来。各个部门之间口径不一,数据千差万别,真实性也很难判断。
“公布的数据太笼统,又没有公布相关财务规定,难以进行比较。”这位专家认为,光公布这两三个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2012年7月,各中央部门再次公开“三公”数据。有关2012年当年的预算数,仍然是出国、公车购置及运行、接待三笔费用各自是多少、总和是多少。而有关2011年的决算数,除了三笔费用各自是多少、总和是多少,还增加了其他信息。
最先公开的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财政部。在公布出国出境费用时,两个部门都公布了头一年出国团组和人数。南水北调办公室2011年出国出境费用是191.57万元,这其中,有8个团组,34人次出国出境,每人次约5.6万元。财政部则有208个团组、939人次出国出境,每人次约2.8万元。而在公布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时,南水北调办公室提出,2011年共有144.9万元用于此,当年保有车辆23辆,未新购置车辆,车均运行费6.3万元。财政部则在公车方面开销了1680.02万元,当年保有车辆368辆,新购置5辆车,车均运行费4.17万,新车均价23.99万。在公布决算数中的接待费时,两部门则都只公布了金额数,分别是42.57万元和348.81万元。
之后,除了头一年未公布“三公”经费的三部门以及中华全国总工会,其他中央部门也在当月陆续公布了“三公”经费的决算数、预算数,多数部门也相继公开了出国团组、人数、保有车辆数、新购置车辆数。
2015年,“三公”经费决算数的公开有了更细致的变化,各部门首次公开了上一年度公务接待费相关的批次及人数。比如,农业部公布前一年公务接待费为929.87万元。其中,外事接待支出331.76万元,共接待426批次、3075人次;国内公务接待支出598.11万元,共接待7150批次、55598人次。
有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府在“三公”晒细账上又迈出一步。因为每个部门和单位的规模和职能不同,“三公”支出不能只单纯对数字进行比较。但不断扩大的公开范围和越来越细化的数字综合在一起,就能告诉民众政府明明白白的支出,这也是公众监督越来越有力度的体现。
改革倒逼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来,“三公”经费屡降,这其中,减少最多的是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在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的预算中,因公出国(境)费21.4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48亿元,公务接待费14.91亿元。而中央本级2018年“三公”经费的预算中,因公出国(境)费19.4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3.03亿元(包括购置费2.39亿元、运行费30.64亿元),公务接待费6.28亿元。
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的预算减少了10亿左右,公务接待费的预算减少了8亿元左右,因公出国出境费用的预算减少了2亿元左右。近几年,公务用车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连年下降,且下降金额十分明显。
另一个下降数额较大的是公务接待费。2013年,《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颁布,严格规定了公务接待的流程,包括对方必须发公函,接待结束后接待单位必须如实填写接待清单,并由相关负责人审签。
规定还对接待的细节做出了明确,比如,接待对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工作餐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规定还明确,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白景明说,这些规定都体现了“严控接待”这四个字,使得公务接待费也大规模下降,虽然预算内的下降金额比不上公车购置及运行费,但下降幅度高于后者。
另一项支出是因公出国出境费用。自2013年起,《关于进一步规范省部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的意见》《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陆续出台,规范出国出境问题。规定明确了不同级别的公务人员所能采用的交通方式、住宿标准,并对伙食费、公杂费进行了规定。另外,还明确了出访的报批流程,并提出,原则上各地区各部门正职和政府序列省部级人员每年出国(境)不超过1次,分管外事、商务的省部级人员严格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其他省部级人员1个任期内出国(境)不超过2次或2年内出国(境)不超过1次。
规定还对出访团组人数、国家数、在外停留天数做出了最高限量,比如,出访团总人数不得超过6人,不得携带配偶和子女同行,每次出访不得超过3个国家和地区,在外停留时间不超过10天。通常情况下,出访2国不超过8天,出访1国不超过5天。
白景明说,正是因为对因公出国的细节进行了规定,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才能使得出国出境费用下降了。“有的年份,出国团组数、人数都有增加,但是支出额并没有增加,正说明这些规定是合理且有效的。”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三公”支出并不是越少越好,每个部门和单位的规模和职能不同,不能只单纯看数字增减。如果一味追求支出减少,势必矫枉过正。
但白景明认为,目前显然没有矫枉过正。他认为,“三公”支出是必要的支出,否则可以直接取消。
“要科学地看这个事情。减少是因为严格控制,也因为市场价格等因素的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上行,可能支出会有一定的波动。总之,应做到该花的钱一分不少,不该花的则坚决不花。”白景明说。
从2011年起,中央各部门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和预算,至今已有七年,每年公布的预算数和决算数均在不断下降。从决算数来说,2017年,中央本级 “三公” 经费决算数为43.6亿元,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是93.64亿元,前者比后者减少了一半以上。从预算数来说,中央本级2018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58.8亿元,与2012年的拨款预算79.84亿元相比,也减少了21亿元。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三公”经费的减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二是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减少。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应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他说,“三公”经费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严格控制,另一方面也因为市场价格等因素的下降。“如果市场价格上行,可能经费会有一定的波动。”
从公开到细化
中央各部门陆续公开“三公”经费是在2011年。2011年5月,国务院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4张预算表首次公开。2010年,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中央财政预算12张表格全部公开,内容涵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公开财政预算的举动也逐渐蔓延到了中央部门和各省。2010年,在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98个中央部门中,有75个公开了部门预算。18个省(区、市)财政也公开了本地区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
2011年,27个省(区、市)财政进行了公开,20个省(区、市)公开了省直部门的部门预算。国务院就此提出,98个中央部门都应公开部门预算和决算,并且公开“三公”经费的预算和决算。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应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相应的信息。
当年,最先公开“三公”经费预算的是科技部,有关描述只有一句话: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第二个公开“三公”经费的是中国工程院。相比科技部,他们不仅公开了当年预算数据,还公开了2010年的决算数据。
之后,陆陆续续有一部分中央单位公布了数据,大多公布的只是简单几个数字,审计署却是其中的例外。“‘因公出国’花费,总数617万元,69个组团368人次。‘公车’经费,车辆购置支出115万元,新购轿车2辆(每辆25万元)、小型客车1辆(每辆27万元)、越野车1辆(每辆38万元);实有公车206辆,平均每辆车运行维护费5.41万元。‘公务接待’经费,涉外接待支出140万元,接待国外来访24个团组139人次。”
最终,共有94家中央部门在2011年7月公布了“三公”经费,这其中,有一些部门选择了在周五、周末或者晚上公布,公布后也只是放在了官网的不显眼位置。
一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其实在预算中并没有“三公”经费的科目,所以中央各个部门都是从总预算中将关于接待、出国、用车的经费剥离出来。各个部门之间口径不一,数据千差万别,真实性也很难判断。
“公布的数据太笼统,又没有公布相关财务规定,难以进行比较。”这位专家认为,光公布这两三个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2012年7月,各中央部门再次公开“三公”数据。有关2012年当年的预算数,仍然是出国、公车购置及运行、接待三笔费用各自是多少、总和是多少。而有关2011年的决算数,除了三笔费用各自是多少、总和是多少,还增加了其他信息。
最先公开的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财政部。在公布出国出境费用时,两个部门都公布了头一年出国团组和人数。南水北调办公室2011年出国出境费用是191.57万元,这其中,有8个团组,34人次出国出境,每人次约5.6万元。财政部则有208个团组、939人次出国出境,每人次约2.8万元。而在公布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时,南水北调办公室提出,2011年共有144.9万元用于此,当年保有车辆23辆,未新购置车辆,车均运行费6.3万元。财政部则在公车方面开销了1680.02万元,当年保有车辆368辆,新购置5辆车,车均运行费4.17万,新车均价23.99万。在公布决算数中的接待费时,两部门则都只公布了金额数,分别是42.57万元和348.81万元。
之后,除了头一年未公布“三公”经费的三部门以及中华全国总工会,其他中央部门也在当月陆续公布了“三公”经费的决算数、预算数,多数部门也相继公开了出国团组、人数、保有车辆数、新购置车辆数。
2015年,“三公”经费决算数的公开有了更细致的变化,各部门首次公开了上一年度公务接待费相关的批次及人数。比如,农业部公布前一年公务接待费为929.87万元。其中,外事接待支出331.76万元,共接待426批次、3075人次;国内公务接待支出598.11万元,共接待7150批次、55598人次。
有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府在“三公”晒细账上又迈出一步。因为每个部门和单位的规模和职能不同,“三公”支出不能只单纯对数字进行比较。但不断扩大的公开范围和越来越细化的数字综合在一起,就能告诉民众政府明明白白的支出,这也是公众监督越来越有力度的体现。
改革倒逼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来,“三公”经费屡降,这其中,减少最多的是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在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的预算中,因公出国(境)费21.4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48亿元,公务接待费14.91亿元。而中央本级2018年“三公”经费的预算中,因公出国(境)费19.4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3.03亿元(包括购置费2.39亿元、运行费30.64亿元),公务接待费6.28亿元。
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的预算减少了10亿左右,公务接待费的预算减少了8亿元左右,因公出国出境费用的预算减少了2亿元左右。近几年,公务用车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连年下降,且下降金额十分明显。
另一个下降数额较大的是公务接待费。2013年,《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颁布,严格规定了公务接待的流程,包括对方必须发公函,接待结束后接待单位必须如实填写接待清单,并由相关负责人审签。
规定还对接待的细节做出了明确,比如,接待对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工作餐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规定还明确,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白景明说,这些规定都体现了“严控接待”这四个字,使得公务接待费也大规模下降,虽然预算内的下降金额比不上公车购置及运行费,但下降幅度高于后者。
另一项支出是因公出国出境费用。自2013年起,《关于进一步规范省部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的意见》《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陆续出台,规范出国出境问题。规定明确了不同级别的公务人员所能采用的交通方式、住宿标准,并对伙食费、公杂费进行了规定。另外,还明确了出访的报批流程,并提出,原则上各地区各部门正职和政府序列省部级人员每年出国(境)不超过1次,分管外事、商务的省部级人员严格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其他省部级人员1个任期内出国(境)不超过2次或2年内出国(境)不超过1次。
规定还对出访团组人数、国家数、在外停留天数做出了最高限量,比如,出访团总人数不得超过6人,不得携带配偶和子女同行,每次出访不得超过3个国家和地区,在外停留时间不超过10天。通常情况下,出访2国不超过8天,出访1国不超过5天。
白景明说,正是因为对因公出国的细节进行了规定,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才能使得出国出境费用下降了。“有的年份,出国团组数、人数都有增加,但是支出额并没有增加,正说明这些规定是合理且有效的。”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三公”支出并不是越少越好,每个部门和单位的规模和职能不同,不能只单纯看数字增减。如果一味追求支出减少,势必矫枉过正。
但白景明认为,目前显然没有矫枉过正。他认为,“三公”支出是必要的支出,否则可以直接取消。
“要科学地看这个事情。减少是因为严格控制,也因为市场价格等因素的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上行,可能支出会有一定的波动。总之,应做到该花的钱一分不少,不该花的则坚决不花。”白景明说。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