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内贸流通改革成都实践:多渠道创新城乡社区市场体系
添加日期:2016年09月14日
进入8月,又到了蒲江县水口村村民忙碌的季节。这里4800亩逐渐成熟猕猴桃,正等待着果农采摘、挑选、包装,再经过一系列的物流程序,便将“如约而至”的到达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手中。
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水口村的村民人均收入达24500元,这一数据分别高出同期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国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0元、14253元和13078元。
在四川省还面临“脱贫”任务的背景下,水口村能实现如此高的农村居民年收入,其关键,正是依托地方政府开展的内贸流通体制上的相关改革。
2015年8月,四川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9个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之一。
在经过一年的探索后,成都市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创新城乡、社区市场体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其中不少改革探索,值得在全国推广。
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几年前我要买几件农具,需要骑摩托到5公里外的大兴镇”,水口村村民王建华描述着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而现在,我在村口就可以买到,而网上购物的包裹,也可以在村口取到”。
水口村的这一变化,实际上是成都市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和农资配送的“双向”渠道的目的之一。
因为成都的主政者注意到,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区流通主体缺位,导致农村居民的需求和供给严重失衡,制约了成都农村商品的流通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开拓。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成都市多个渠道来重构农村社区流通主体。此前“没落”的农村供销体系,以及国字号的邮政公司,都被成都市组织起来承担新的角色与使命。同时,此前市场重心在城市的一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亦被成都市引导进入农村,从而形成国有、集体、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主体共同发展格局,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社区流通主体缺位的问题。
中国邮政便是其中的代表。“在物流体系中,中国邮政几乎可以到达每一个行政村落”,中国邮政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这是因为邮政承担了国家普遍服务职能,需要建立到村的通邮体系”。但是在成都市进行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前,中国邮政在充分利用其网络,服务于农村电商发展方面还处于浅试阶段。
而从去年7月开始,成都邮政公司开始推进适合于本地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商运营模式,即线上基于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线下依托邮政农村窗口资源、邮乐购店等实体渠道,村民实现了“足不出村”,便能实现包括水电气、收视费代收、税费代征、飞机票、汽车票、火车票代购、车险代办等便民服务;以及助农存取款、电子银行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并且成都邮政努力推广线上批销平台,建设全域仓储物流体系,让质优、价廉的快销品在城乡间快速流通起来。
在水口村,除了中国邮政外,村民们还可以选择“水口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在这里,村民不仅能将自己的猕猴桃等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而且网购的商品也可以在服务站领取。
统计显示,目前成都市依托供销社、邮政局和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研发和推广企业,推动农资配送网点进农村社区,已建成农资农技综合服务站100个,打造农资放心店140个,大大激发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活力。
创新社区建设管理体系
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民辉,对放置在社区政务服务大厅旁的几台智能触摸屏颇为满意。
“很多政务方面的问题,以及社区居民的生活问题,都可以通过这几台机器来解决”,申民辉说,“比如一个居民想去办理房产证,就可以通过这台机器查询办理流程、所需手续,而如果他家里面的电器坏了,还可以通过社区的综合服务终端机,来点击预约上门维修”。
事实上,正在黉门街社区发生的故事,只是成都市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
成都大力推进在各个社区形成的是“1+5+N”多元化便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具体而言,“1+5+N”,是指建设1个社区便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同时配置菜市场、生活服务中心、养老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等5项基本服务,而N,则代表了家政服务、美容美发、邮政电信、农村金融等N个便民生活服务项目。
同时,类似“村民议事会”这样的“民主决策”方式,也在成都的各个社区建立起来——当社区需要进行管理时,通过召开论证会、征求意见会、事前公示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
同时,成都市又创造性的提出“小街区规制”。其内涵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公里/平方公里。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是成都市在该方面进行的第三个方面的体系建立——创新建设商家信用体系。
以新都区大丰街道高家社区为例,该社区由于位于城乡结合部,辖区内各业态商户共计248家,商户经营水平参差不齐,诚信不良和经营能力偏弱的商家干扰了市场良性竞争的同时,亦负面影响了社区居民的消费意愿,同时也对政府评定优质商家并予以提供扶持与帮助带来了困难。
针对这一现状,高家社区建立了社区信用评价体系及社区商学院。基于社区便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对商家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实行线上群众自主评价,线下采用考评授牌的方式,定期公示商家信用星级,进而甄选出优质商家。信用星级不佳的商户,可以通过社区商学院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信用星级的同时实现改善商家经营状况的目的。信用星级良好的商户,亦可通过商学院中高级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获得更多更好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商户经营能力。通过社区信用体系和社区商学院的相互支撑,最终实现以评促建的效果。
水口村的改革探索
水口村历史上并非是一个富裕的农村。在2011年和2012年,这里还一度被评为成都市级贫困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14年以后,成都市在这里开展了双向融通改革。
“双向融通”,是指打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成都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向流通领域发展,发挥京东、苏宁等大型企业带动作用,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引导红旗连锁等连锁企业统筹布局城乡网点,均衡发展城乡社区市场。优化升级城乡社区末端配送网络,将社区配送末端设施纳入公建配套项目,通过创新联合配送模式、双向配送模式和众包配送模式,推动配送网络往社区末端下沉。
几项数据可以说明,打通了农村市场流通环节后,给水口村村民带来的实惠。
2014年,水口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猕猴桃仅38万公斤,但经过地方政府持续的推广,以及在流通环节的层层减负后,2015年增加到150万公斤。仅仅是水口村的“水口红”品牌的天猫店铺,一天的浏览量就超过了10万人次。截至目前,全村有40余家做电商,2015年线上销售量超过300万斤、销售额达到1288.35万元。
通过创新“两微补短、双向融通”城乡社区市场体系,成都市有效解决农民“卖难”、“买难”问题,满足农村商品和服务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城乡社区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动力,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发展。
经过一年的探索,成都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的经验和改革突破,而在促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探索中,成都仍在稳步前行。
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水口村的村民人均收入达24500元,这一数据分别高出同期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国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0元、14253元和13078元。
在四川省还面临“脱贫”任务的背景下,水口村能实现如此高的农村居民年收入,其关键,正是依托地方政府开展的内贸流通体制上的相关改革。
2015年8月,四川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9个开展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之一。
在经过一年的探索后,成都市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创新城乡、社区市场体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其中不少改革探索,值得在全国推广。
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几年前我要买几件农具,需要骑摩托到5公里外的大兴镇”,水口村村民王建华描述着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而现在,我在村口就可以买到,而网上购物的包裹,也可以在村口取到”。
水口村的这一变化,实际上是成都市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和农资配送的“双向”渠道的目的之一。
因为成都的主政者注意到,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区流通主体缺位,导致农村居民的需求和供给严重失衡,制约了成都农村商品的流通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开拓。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成都市多个渠道来重构农村社区流通主体。此前“没落”的农村供销体系,以及国字号的邮政公司,都被成都市组织起来承担新的角色与使命。同时,此前市场重心在城市的一些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亦被成都市引导进入农村,从而形成国有、集体、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主体共同发展格局,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社区流通主体缺位的问题。
中国邮政便是其中的代表。“在物流体系中,中国邮政几乎可以到达每一个行政村落”,中国邮政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这是因为邮政承担了国家普遍服务职能,需要建立到村的通邮体系”。但是在成都市进行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前,中国邮政在充分利用其网络,服务于农村电商发展方面还处于浅试阶段。
而从去年7月开始,成都邮政公司开始推进适合于本地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商运营模式,即线上基于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线下依托邮政农村窗口资源、邮乐购店等实体渠道,村民实现了“足不出村”,便能实现包括水电气、收视费代收、税费代征、飞机票、汽车票、火车票代购、车险代办等便民服务;以及助农存取款、电子银行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并且成都邮政努力推广线上批销平台,建设全域仓储物流体系,让质优、价廉的快销品在城乡间快速流通起来。
在水口村,除了中国邮政外,村民们还可以选择“水口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在这里,村民不仅能将自己的猕猴桃等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而且网购的商品也可以在服务站领取。
统计显示,目前成都市依托供销社、邮政局和新型农业生产资料研发和推广企业,推动农资配送网点进农村社区,已建成农资农技综合服务站100个,打造农资放心店140个,大大激发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活力。
创新社区建设管理体系
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民辉,对放置在社区政务服务大厅旁的几台智能触摸屏颇为满意。
“很多政务方面的问题,以及社区居民的生活问题,都可以通过这几台机器来解决”,申民辉说,“比如一个居民想去办理房产证,就可以通过这台机器查询办理流程、所需手续,而如果他家里面的电器坏了,还可以通过社区的综合服务终端机,来点击预约上门维修”。
事实上,正在黉门街社区发生的故事,只是成都市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
成都大力推进在各个社区形成的是“1+5+N”多元化便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具体而言,“1+5+N”,是指建设1个社区便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同时配置菜市场、生活服务中心、养老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便民超市等5项基本服务,而N,则代表了家政服务、美容美发、邮政电信、农村金融等N个便民生活服务项目。
同时,类似“村民议事会”这样的“民主决策”方式,也在成都的各个社区建立起来——当社区需要进行管理时,通过召开论证会、征求意见会、事前公示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
同时,成都市又创造性的提出“小街区规制”。其内涵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10公里/平方公里。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是成都市在该方面进行的第三个方面的体系建立——创新建设商家信用体系。
以新都区大丰街道高家社区为例,该社区由于位于城乡结合部,辖区内各业态商户共计248家,商户经营水平参差不齐,诚信不良和经营能力偏弱的商家干扰了市场良性竞争的同时,亦负面影响了社区居民的消费意愿,同时也对政府评定优质商家并予以提供扶持与帮助带来了困难。
针对这一现状,高家社区建立了社区信用评价体系及社区商学院。基于社区便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对商家生产、销售和服务等实行线上群众自主评价,线下采用考评授牌的方式,定期公示商家信用星级,进而甄选出优质商家。信用星级不佳的商户,可以通过社区商学院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提高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信用星级的同时实现改善商家经营状况的目的。信用星级良好的商户,亦可通过商学院中高级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获得更多更好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商户经营能力。通过社区信用体系和社区商学院的相互支撑,最终实现以评促建的效果。
水口村的改革探索
水口村历史上并非是一个富裕的农村。在2011年和2012年,这里还一度被评为成都市级贫困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2014年以后,成都市在这里开展了双向融通改革。
“双向融通”,是指打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成都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向流通领域发展,发挥京东、苏宁等大型企业带动作用,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引导红旗连锁等连锁企业统筹布局城乡网点,均衡发展城乡社区市场。优化升级城乡社区末端配送网络,将社区配送末端设施纳入公建配套项目,通过创新联合配送模式、双向配送模式和众包配送模式,推动配送网络往社区末端下沉。
几项数据可以说明,打通了农村市场流通环节后,给水口村村民带来的实惠。
2014年,水口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猕猴桃仅38万公斤,但经过地方政府持续的推广,以及在流通环节的层层减负后,2015年增加到150万公斤。仅仅是水口村的“水口红”品牌的天猫店铺,一天的浏览量就超过了10万人次。截至目前,全村有40余家做电商,2015年线上销售量超过300万斤、销售额达到1288.35万元。
通过创新“两微补短、双向融通”城乡社区市场体系,成都市有效解决农民“卖难”、“买难”问题,满足农村商品和服务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城乡社区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动力,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发展。
经过一年的探索,成都在内贸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的经验和改革突破,而在促进内贸流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探索中,成都仍在稳步前行。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