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解读权威人士访谈:不能捆绑短期政策过度解读
添加日期:2016年05月10日
作为研判中国经济最重要的风向标之一,《人民日报》继去年5月25日、今年1月4日两度刊文后,5月9日再次刊发“权威人士”关于中国经济的访谈。文章以“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为题,对包括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在内的五大问题做了详尽解析。
文章作出了中国经济将阶段性处于“L型”等重要判断,并对当前和中长期的发展方向给出了“正面”和“负面”清单的部署。
第一财经采访到接近官方的研究人士认为,权威人士主要就中国经济的大走势和政策部署的原则性问题作出了指示,明确了中长期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此更应该看作是战略性的解释,而不能捆绑短期政策过度解读。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指出,从全球经济框架来看,更容易理解“权威人士”的表态。他表示,去年对于今年年中美联储的加息预期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政府一季度就加大了稳增长的力度。但目前来看,美联储的加息时间节点可能后延,此情况下可能造成经济过热,因此有必要在当前经济已经出现企稳趋势的情况下主动收紧。
保持战略定力与“度”的把控
一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曾被市场认为是研判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参考标准,然而数据发布后,市场的判断也出现了一些分歧: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走向了“V型”反弹之路。
权威人士认为,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他同时指出,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在肯定结构调整,服务业提升,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权威人士强调了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对此,他提出,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进”才是“稳”的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阐述“进”的概念时,权威人士肯定了对新动力当前的地位作出了判断。他指出,“进”就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存在着关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争论。权威人士认为,从长期看,稳增长与调结构是一致的,结构调整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去产能、去杠杆有助于结构优化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他强调,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要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也就是说,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在此背景下,我们则要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
开篇提及的研究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权威人士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国经济中长期的走势和主要矛盾,不可解读为短期政策上的反复。
“战略定力讲的就是长期的关系,而‘度’则强调短期内的机动调控,大原则不能改,针对具体情况的具体方法则是多样化的。”他说。
章俊向记者进一步阐述如何在短期经济形式下理解权威人士的逻辑框架,即在当前时间节点适当“降温”也是一种主动的调控方法。他解释,此前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年中将再次加息,因此留给中国经济企稳的时间和空间都极为有限。这可能造成政府一反常态在年初就启动力度空前的稳增长,而且是在争议较大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层面。
如果美联储如期在年中加息,则下半年稳增长政策空间收窄,特别是货币政策会自然收紧。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上半年经济出现过热或者资产价格泡沫化的现象,也会在下半年逐步回归正常。
但目前看来,美联储加息的时间点可能被推迟至三四季度,甚至更晚。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政策延续一二季度的态势,必然会造成经济过热(过剩产能死灰复燃)以及更大的资产价格泡沫化。因此有必要在国内经济已经有所企稳的情况下主动收紧政策,以实现国内经济正常化。
楼市将回归“人本位”
在“权威人士”的访谈中,对杠杆的解读占了较大篇幅,权威人士明确杠杆问题不是“两难”或“多难”问题。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文章指出,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在此背景下,权威人士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具体来看,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
汇市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产方面,权威人士提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某外资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方面的去杠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房地产方面的杠杆降温信号值得重视。
去年以来,在去库存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宽松政策。此前有机构研报指出,包括降首付、降利率、免营业税、减契税等措施在内,目前的房地产政策可以说是2008年以来最宽松的。
可查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23日,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低至8.2折,全国平均利率降至历史新低,为4.60%。折扣方面,1月全国530家银行中,提供9折以下优惠利率的银行有98家,环比增加17家,占比18.49%。
章俊此前提出,为应对内外不明朗经济形势的挑战,适度推动居民加杠杆来对冲经济下行风险无可厚非,但在政策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政策的力度,不宜过快推高居民部门杠杆率。
对于下一步去库存的政策部署方向,权威人士指出: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市场研究部主管简可指出,为去化库存、支持房地产市场,预计未来政府将出台更多楼市利好措施,或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但新政仍将延续不同城市间的差别化调控,尤其就一线城市而言,由于市场需求强劲、房价稳步上涨,政策“松绑”的力度可能有限。
供给侧改革将持续加码
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定位,权威人士在访谈中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访谈从制度范畴指出了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优势。权威人士认为,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痼疾造成“心想”而“事不成”,而我们有制度优势,因此一定要千方百计抓落实,扎实作为见成效。
作为一个中长期的政策部署,从眼下来看,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要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并指出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带头作为。
具体来看,作为去产能的必经之路,权威人士在文中八次提及“僵尸企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要“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长痛不如短痛,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其中特别指出,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
文章作出了中国经济将阶段性处于“L型”等重要判断,并对当前和中长期的发展方向给出了“正面”和“负面”清单的部署。
第一财经采访到接近官方的研究人士认为,权威人士主要就中国经济的大走势和政策部署的原则性问题作出了指示,明确了中长期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此更应该看作是战略性的解释,而不能捆绑短期政策过度解读。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指出,从全球经济框架来看,更容易理解“权威人士”的表态。他表示,去年对于今年年中美联储的加息预期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政府一季度就加大了稳增长的力度。但目前来看,美联储的加息时间节点可能后延,此情况下可能造成经济过热,因此有必要在当前经济已经出现企稳趋势的情况下主动收紧。
保持战略定力与“度”的把控
一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曾被市场认为是研判中国经济走势的重要参考标准,然而数据发布后,市场的判断也出现了一些分歧: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走向了“V型”反弹之路。
权威人士认为,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但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
他同时指出,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在肯定结构调整,服务业提升,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权威人士强调了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对此,他提出,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的情况下,“进”才是“稳”的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阐述“进”的概念时,权威人士肯定了对新动力当前的地位作出了判断。他指出,“进”就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需要时间,目前还处在起步期,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上存在着关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争论。权威人士认为,从长期看,稳增长与调结构是一致的,结构调整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去产能、去杠杆有助于结构优化和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他强调,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招数都要用,但在不同阶段,侧重点和着力度是不一样的。要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句话,也就是说,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在此背景下,我们则要保持战略定力,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确、政策对路,一旦用力过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酿成风险。
开篇提及的研究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权威人士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国经济中长期的走势和主要矛盾,不可解读为短期政策上的反复。
“战略定力讲的就是长期的关系,而‘度’则强调短期内的机动调控,大原则不能改,针对具体情况的具体方法则是多样化的。”他说。
章俊向记者进一步阐述如何在短期经济形式下理解权威人士的逻辑框架,即在当前时间节点适当“降温”也是一种主动的调控方法。他解释,此前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年中将再次加息,因此留给中国经济企稳的时间和空间都极为有限。这可能造成政府一反常态在年初就启动力度空前的稳增长,而且是在争议较大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政策层面。
如果美联储如期在年中加息,则下半年稳增长政策空间收窄,特别是货币政策会自然收紧。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上半年经济出现过热或者资产价格泡沫化的现象,也会在下半年逐步回归正常。
但目前看来,美联储加息的时间点可能被推迟至三四季度,甚至更晚。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政策延续一二季度的态势,必然会造成经济过热(过剩产能死灰复燃)以及更大的资产价格泡沫化。因此有必要在国内经济已经有所企稳的情况下主动收紧政策,以实现国内经济正常化。
楼市将回归“人本位”
在“权威人士”的访谈中,对杠杆的解读占了较大篇幅,权威人士明确杠杆问题不是“两难”或“多难”问题。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
“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文章指出,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
在此背景下,权威人士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具体来看,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发行、退市、交易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行为。
汇市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产方面,权威人士提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某外资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方面的去杠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房地产方面的杠杆降温信号值得重视。
去年以来,在去库存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宽松政策。此前有机构研报指出,包括降首付、降利率、免营业税、减契税等措施在内,目前的房地产政策可以说是2008年以来最宽松的。
可查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23日,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低至8.2折,全国平均利率降至历史新低,为4.60%。折扣方面,1月全国530家银行中,提供9折以下优惠利率的银行有98家,环比增加17家,占比18.49%。
章俊此前提出,为应对内外不明朗经济形势的挑战,适度推动居民加杠杆来对冲经济下行风险无可厚非,但在政策推进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政策的力度,不宜过快推高居民部门杠杆率。
对于下一步去库存的政策部署方向,权威人士指出: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
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市场研究部主管简可指出,为去化库存、支持房地产市场,预计未来政府将出台更多楼市利好措施,或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但新政仍将延续不同城市间的差别化调控,尤其就一线城市而言,由于市场需求强劲、房价稳步上涨,政策“松绑”的力度可能有限。
供给侧改革将持续加码
对于供给侧改革的定位,权威人士在访谈中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访谈从制度范畴指出了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优势。权威人士认为,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痼疾造成“心想”而“事不成”,而我们有制度优势,因此一定要千方百计抓落实,扎实作为见成效。
作为一个中长期的政策部署,从眼下来看,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要着眼于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并指出各级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带头作为。
具体来看,作为去产能的必经之路,权威人士在文中八次提及“僵尸企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要“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长痛不如短痛,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其中特别指出,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