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发改委敦促放宽户籍限制 中小城市发展难题待解
添加日期:2016年04月20日
如何吸引农民工前往小城市就业、生活乃至成为市民,将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农民工更愿意到大城市去就业。
“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发展的机会、就业的机会都少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说。
徐林认为,政府通过公共资源的配置来尽力改变中小城市和大城市间的差距,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比如说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使得中小城市的宜居程度更好,这样能够增强吸引力,更多企业也愿意布局到中小城市。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下一步国家发改委还会敦促各地对外来人口的户籍限制进一步放开。因为一些省份的户籍只是对本省农民工开放,对外省来的农民工并未完全放开。
农民工主要流向大中城市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分别比2015年的56.1%、39.9%比例有所提高。
不过,上述国家实施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是要将农民引导到中小城市去。
根据相关要求,下一步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换句话来说,越小的城市获得户籍的难度就越低,这代表了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引导方向。
但是实际情况显示,超过五成比例的农民工选择中大型城市。其中,省会城市吸引力明显上升。
比如,报告指出,从2010年到2014年,外出农民工流向比例在直辖市从8.8%下降到8.1%,省会城市却从19.4%提高到22.4%,地级市从34.8%下降到34.2%,县级市和建制镇从32.8%提高到34.9%。
中国社科院城市所研究员牛凤瑞指出, 中国农民工进城就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收入水平,大城市资源多,选择大城市是理性的。
“国家希望农民就近城镇化,但是实际执行有难题,因为农民工要的是收入,对户口不一定感兴趣。”他说。
此前国家发改委调研时也发现,农民工流向小城镇的比例只有10%左右,在地级市以上城市比例最大,达到了70%以上。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指出,国家希望农民工能够到中小城市去,因为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相比特大城市、大城市更低一些。
但是现实是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资源、聚集要素的效率更高。小城市不只是就业机会少,还有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相对落后的原因。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博导张贵祥认为,大城市对入户的要求很严,但是很多人还愿意来,是因为就业、教育条件好。
小城市配套问题需解决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将采取一些政策,推进农民工融入小城镇。
国家正在推行新型城镇化试点,也将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即哪个地方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推进得更快、落户得更多、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财政转移支付就对这个地方倾斜。
另外,财政建设资金也会对地方实施倾斜,即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
“一个地方吸纳的农业转移人口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就加大了,投资压力也大。那么上级政府在预算内的资金安排上就要和这个挂钩。这也是一种激励政策。”徐林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此外,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也会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即落户人口越多,建设用地规模应该越大。
但徐林也指出,农民工进城还需要很多配套的改革措施。
比如农民在农村有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民进城落户了,农村的宅基地、承包地等退出,可能需要设计一个自愿有偿退出的渠道。
中国社科院城市所研究员牛凤瑞认为,农民工退出宅基地以及承包地,获得补偿后再用收益在城市购房,并不能很容易操作。
因为,近郊的农民不愿意用自己的土地权益在城市购房,远郊的农民愿意退出农村的土地,但是那些土地不容易变现。
“农村土地变现,这意味着农村土地要上市,需要土地制度上进行改革。”牛凤瑞说。
根据了解,目前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等并未允许城市居民参与交易,只是当地本村的集体成员可以购买。另外,在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上盖的房子一般被视为小产权房,不允许城市居民购买。
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农民工更愿意到大城市去就业。
“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发展的机会、就业的机会都少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说。
徐林认为,政府通过公共资源的配置来尽力改变中小城市和大城市间的差距,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比如说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使得中小城市的宜居程度更好,这样能够增强吸引力,更多企业也愿意布局到中小城市。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下一步国家发改委还会敦促各地对外来人口的户籍限制进一步放开。因为一些省份的户籍只是对本省农民工开放,对外省来的农民工并未完全放开。
农民工主要流向大中城市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分别比2015年的56.1%、39.9%比例有所提高。
不过,上述国家实施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是要将农民引导到中小城市去。
根据相关要求,下一步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城区人口50万-1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换句话来说,越小的城市获得户籍的难度就越低,这代表了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引导方向。
但是实际情况显示,超过五成比例的农民工选择中大型城市。其中,省会城市吸引力明显上升。
比如,报告指出,从2010年到2014年,外出农民工流向比例在直辖市从8.8%下降到8.1%,省会城市却从19.4%提高到22.4%,地级市从34.8%下降到34.2%,县级市和建制镇从32.8%提高到34.9%。
中国社科院城市所研究员牛凤瑞指出, 中国农民工进城就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收入水平,大城市资源多,选择大城市是理性的。
“国家希望农民就近城镇化,但是实际执行有难题,因为农民工要的是收入,对户口不一定感兴趣。”他说。
此前国家发改委调研时也发现,农民工流向小城镇的比例只有10%左右,在地级市以上城市比例最大,达到了70%以上。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指出,国家希望农民工能够到中小城市去,因为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相比特大城市、大城市更低一些。
但是现实是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资源、聚集要素的效率更高。小城市不只是就业机会少,还有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相对落后的原因。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博导张贵祥认为,大城市对入户的要求很严,但是很多人还愿意来,是因为就业、教育条件好。
小城市配套问题需解决
据了解,下一步国家将采取一些政策,推进农民工融入小城镇。
国家正在推行新型城镇化试点,也将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即哪个地方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推进得更快、落户得更多、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财政转移支付就对这个地方倾斜。
另外,财政建设资金也会对地方实施倾斜,即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
“一个地方吸纳的农业转移人口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就加大了,投资压力也大。那么上级政府在预算内的资金安排上就要和这个挂钩。这也是一种激励政策。”徐林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此外,城市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也会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即落户人口越多,建设用地规模应该越大。
但徐林也指出,农民工进城还需要很多配套的改革措施。
比如农民在农村有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农民进城落户了,农村的宅基地、承包地等退出,可能需要设计一个自愿有偿退出的渠道。
中国社科院城市所研究员牛凤瑞认为,农民工退出宅基地以及承包地,获得补偿后再用收益在城市购房,并不能很容易操作。
因为,近郊的农民不愿意用自己的土地权益在城市购房,远郊的农民愿意退出农村的土地,但是那些土地不容易变现。
“农村土地变现,这意味着农村土地要上市,需要土地制度上进行改革。”牛凤瑞说。
根据了解,目前农村宅基地、集体土地等并未允许城市居民参与交易,只是当地本村的集体成员可以购买。另外,在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上盖的房子一般被视为小产权房,不允许城市居民购买。
关注东审公众微信号"bjds4006505616"及时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微信二微码